第二天,我們沿著楓港溪經南迴公路,到達台東縣達仁鎮的台坂部落,拜訪瑪拉拉佛史家族。

台坂部落主要為排灣族之生活圈。日據時代,日本人集中各部落並採取高壓集權統治,在政治力的控管下,愈是頑強不馴的部落則其文化斲傷愈重,是以破壞原有的傳統習俗及生活方式甚巨,瑪拉拉佛史家族亦在當時經歷了第八次遷徙。台灣光復之後,外來的宗教信仰進入,則原民文化的傳承更陷於停滯沒落,直到近年恢復原民文化的運動沸沸揚揚起來,情況稍有改觀。


我們抵達後,身著華麗巫師服的兩位女巫開始祭祀祖靈的儀式。祀祭用的豬骨與油脂象徵豬隻身上的不同部分,意喻祭品之豐,這些祭品置放於桑葉之上,連同米酒、chinavu等祭物,分別祭拜頭目家屋前小龕及祖靈屋中的祖靈,儀式中女巫喃喃祝禱,將桑葉排列在供放祭品的石板上,或將葉片擲向龕頂。家中的祖靈祭祀完畢之後,再至督阿高舊部落的入口進行祭祀,以示不忘遠祖。


原住民的祖靈崇拜並不具有人格化祖先的實體象徵,一祖靈柱即代表了此部落的全體祖靈,祖靈屋前的小龕,供著動物的骨頭,這是專門用來祭拜頭目家族死於非命,因而不能入住祖靈屋的成員。


等到祭祖儀式完畢,我們跟隨女巫到部落的親族中收取獻給頭目的貢品,也就是所謂的「納貢」。過往平民納貢給頭目的物品主要是收穫的小米、粿食、小米酒,但由於如今部落中人也不全以農作維生,故所納貢的物品多轉變為便利食品、金錢和米酒,女巫祝禱為族人祈福並收取祭品後,將帶去的小米酒分送在場的人飲用,再前往下一個親族家收取貢品。


納貢儀式是排灣社會中延續百年以上的舊制,在收穫季之後,將部分收成的作物呈獻給頭目家,頭目收下這些貢品後,會轉賜給較貧困的家庭,使全族人共享豐收的喜悅,不但彰顯頭目的地位,也是初成形的社會福利制度。


午後,我們進入祖靈屋,參與召喚祖靈的祭禮。儀式開始後,進行儀式的女巫開始吟唱,召喚祖靈前來,繼而陳述歷代頭目對於部落後人的各項交代。過程中,不同的祖靈出現則由關係較密切的親族前往添酒及擺設祭品,其過程歷時約數小時,最後由吟唱調送走祖靈,而女巫顯出疲累神態。


原住民最重要的神祇是祖先的靈魂,女巫祭歌吟詠,招魂前來,是為了保佑部落、給予後人行事指引,而此祭儀亦顯出原住民重視歷史及親族倫理的一面。


夏日,祭禮上的吟唱悠遠蒼涼,我想像那些靈魂穿越山林而來,與我們一同蹲坐陰暗古舊祖靈屋裡,看時間長河蜿蜒漫流,低語種種牽掛……我感到彼此同而為人的心靈,原來區別無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on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