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開了台坂,往鄰近的土坂部落出發,大竹高溪的清澈溪色時時引誘在烈日下行走的我們跳進去泅泳一番。


土坂是以舉辦毛蟹祭及五年祭而聞名的部落。整個部落還保存著完好的排灣社會體系,包家、古家、陳家等3大頭目家族的祖靈屋,也都保存得相當完整。


一到土坂,我們首先拜訪的是排灣族的木雕藝術家撒巴里(Sapari)大哥。進入撒巴里大哥的木雕工作室,令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充滿原住民粗礪樸質的生命力,兼之具有重新詮釋原民文化創新美感的大型創作。在其木雕創作中,也不難發現信仰的融合現象,傳統的木雕創作出現其他信仰如基督教特有的圖樣......除了祖靈柱、禮刀、連杯等傳統文物的製作之外,亦有許多手工雕刻家具,精緻手工所雕刻出美麗花紋,令人愛不忍釋。


阮昌銳教授在《台灣原住民》中提到:「排灣族雕刻,以貴族階級的家屋、桁柱和木製器用,大多刻有文樣,文樣是人像文、人頭文、蛇形文和鹿形文,其它動物文的飾用,則可能較晚近。幾何形文多用邊飾,雕刻手法,多為在平面上將立體的形態表現出來,具有繪畫的特性,同時也使得排灣族的木雕具有裝飾性。而藝術處理手法,只有長度和闊度,缺乏厚度,是太平洋區藝術的典型範例。」這段文字扼要說明了排灣雕刻的特色,但在今日,某些文樣已不特定為頭目或貴族所使用,雕刻工藝產生的改變亦可說明原民社會所歷經的變遷。


另外,我們參觀達仁鄉包世晶鄉長家族的祖靈屋,包家祖靈屋中除了祖靈柱外,另有一木質雕刻的女性塑像,據稱是為了紀念包鄉長的母親,原住民的祖靈崇拜原並不具有人格化祖先的實體象徵,顯然這也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例子。


傳統的祖靈屋以石板蓋成,門口多有象徵排灣祖先的百步蛇雕刻。祖靈屋是各氏族祭祀祝禱的地方,是神、祖靈與人之間的媒介場所,故也是一個有禁忌需要莊重肅穆的場域,欲進入祖靈屋,必須事先聯絡,由家族之人祝禱請示祖靈後,才能讓外人入內。


參觀完包家祖靈屋,我們信步走到土坂國小,門口有一五年祭的模擬情形,而認識五年祭文化更是土坂國小的主題課程,足見部落對於保存傳統文化的努力之深。我們坐在面對操場的草坪上,眼之所見是開闊美麗的大竹高溪景色。


十九世紀末,大竹高溪沿岸的排灣族部落皆進行五年祭,今日大竹高溪沿岸僅剩土坂部落舉行五年祭。每至祭期,觀光客紛紛湧入土坂參與此排灣的重要祭儀……誠然,生活形態或社會的變遷代表文明的進程,或者不須感傷,但在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如何能體念前人的原意,保有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卻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on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