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標題所暗示的,我認為市面上所常見的文化商品,文化的成分固然有之,但創意的部分常常不見得並備。

 

 

每每去到任何一個台灣的文化景點,浮上我心頭大概可總結為五個字,即為「瘋狂的轉印」,例如去梵谷展,就可以看到梵谷的頭像和畫作被轉印在每一個日常用品中:馬克杯、雨傘、檯燈、磁鐵、T恤、筆袋......諸如此類。倒不是這種狂熱的轉印有什麼不妥,這是一種直接了當而且顯然便宜又不需動腦的模式,看到結合得好的物品,我們還是會快樂地帶回家的。

 

 

只是我以為應該還有另一種形式來結合文化和商品。

 

 

有一回我們去看泰雅的染織坊,坊主十分用心,把泰雅編織的色樣廣泛地運用在隨身物件上,像是提袋、手機套、項鍊、衣裙......。美則美矣,但繞了一圈之後,我告訴同行的人:「可是我一樣也不想買。」同行的人甚是詫異,問我為何,畢竟我的確深深喜愛原民編織其鮮明濃烈的色彩對比。我說:「第一是它用的材質是苧麻(非常尊重其傳統的一種材質),摸起來實在是太粗礪了,用在隨身的物品上會刮傷我;第二它的風格原封不動地保留著,所以民族風實在太強了,所以除非要辦個原住民派對什麼的,我真的想不到我有什麼機會可以穿戴這些飾品出門。」

 

 

有的時候,我們所要的不只是全盤的移植,即使那是比較合乎傳統的。我們也享悅在某些物品中,乍看並非那麼顯明的風格,但它的色彩形式種種細節的確暗示著某一個我們所喜愛的文化質素,它的材質也能為我們所親近,並可以合宜地成為我們的家居用品和衣著飾物而不顯突兀。

 

 

像是品家家品的家 鼎鍋。

像是Alessi和故宮合作的清宮系列。(雖然院長不知為何很不滿意,明明是賺翻了啊。)

像是大甲鎮瀾宮的Q版媽祖。

 

 

總之,我以為,如果一樣物品稍加設計就可以賣得雙倍價錢,我們所能作的,真的不必僅僅止於「瘋狂的轉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ason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