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服貿協議效益太低 反對聲浪恐難平

工商時報 潘羿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E6%96%B0%E8%81%9E%E5%88%86%E6%9E%90%EF%BC%8D%E6%9C%8D%E8%B2%BF%E5%8D%94%E8%AD%B0%E6%95%88%E7%9B%8A%E5%A4%AA%E4%BD%8E-%E5%8F%8D%E5%B0%8D%E8%81%B2%E6%B5%AA%E6%81%90%E9%9B%A3%E5%B9%B3-20130716000056-260202

在輿論壓力之下,經濟部終於公布第二次兩岸服貿協議評估報告,創造GDP效益僅0.025%,甚至可能要花十年才會實現,實質效益低到令人難以置信,恐怕只會讓反對聲浪更強烈,服貿協議的成效真是令人懷疑。

一般國際間對外談判,無外乎就是替國內廠商爭取更大商機,排除市場投資障礙,這也是當初與陸方洽簽經合協議(ECFA)的原因,目標是要拿到比其他競爭對手,在大陸市場拿到更好的市場攻略位置。

但是台灣的情況相較於其他國家更特殊,國內在政治意識操作下,民眾對陸資來台,始終抱著欲迎還拒的憂心,負責談判的經濟部,在完成ECFA之後,對後續的談判,過於樂觀估計,忽略國內對兩岸交流的分歧態度,未能隨著談判進度與外界溝通,結果是協議簽訂後,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能怪誰呢?

即使經濟部努力亡羊補牢,近3周以來,瘋狂與產業界展開數十場座談,忙到假日還在跟業者座談,絲毫沒有喘息空間,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對服貿協議的印象,就是停留在「陸資從食衣住行大舉入侵台灣」。

但是,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昨日公布的中經院評估報告,兩岸耗費這麼多人力、物力,行政部門要應付這麼多惡評,兩岸服務業開放的結果,10年後台灣的GDP最多只增加1.34億美元,相當於統一超商一周的營收,數字低到讓人無法置信,是開放不具顯著性,或是中經院的評估有問題?

最奇怪的是,經濟部表示,各產業主管機關會把服務貿議的質化分析,交由經濟部做最終彙整,於昨晚9點上網發布,但是至昨晚11點多,仍不見蹤影。這般行政效率,顯然行政部門還沒有意會到在國人對服貿協議的反彈,也還沒有意會到溝通的重要。

 

-------------------------------------------------------------------------------------------------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766014496743425&id=100000046440111

作者:黃崇源

 

最近服貿吵得非常火熱。不管支持還是反服貿,大家都流行先看一下服貿條文。免得被人質疑,連服貿條文都不知,卻要支持或反對什麼服貿。這種研究精神,實在很值得嘉許。不過我很懷疑,是否看過服貿條文,就真的了解服貿的影響?就像看完牛頓三大定律,我們就能了解古典力學嗎?
說實話,我看完服貿條文後,我其實無法評估它對我們的經濟影響。但我猜我們政府應該會有委託做過相關的研究,所以我上網查一下相關的影響評估報告,我找到一篇署名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出的影響評估報告。報告中的數據和理論模型也出現在政府ECFA網站中經濟部的影響評估報告中。所以我猜該報告就是政府用以評估簽訂服貿後對我們經濟影響的依據。

 

即使是反服貿的陣營,恐怕許多人也都認為服貿對我們的經濟是有幫助的。但實際數據是該評估報告認為服貿通過後對台灣總體GDP幫助約在 9,700萬至1.34億美元或是0.025%到 0.04%(即小於萬分之四)。我們每年的GDP成長約在2-4%,也就是它的影響約在每年GDP成長的百分之一。但換個角度看,我們主計處每年GDP預估常可下修一兩個百分點。如果說GDP估計的誤差SIGMA是0.5%,則服貿通過的效應根本不到0.1個SIGMA。所有學過天文觀測或是統計的人,應該都知道0.1個SIGMA的意義是什麼。也就是根本完全感受不任何正面影響。報告指出,即使受益最大的服務業也只是增加約0.15%。這數據也反應另一個事實,也就是大陸根本沒有什麼讓利。該報告的總評也指出,評估結果雖為正面效益,但效益幅度不甚顯著。
也就是說在政府的評估報告中,事實上是認為服貿對台灣的經濟沒有什麼顯著幫助,那堅持簽服貿的理由和意義是什麼?

另一個奇怪的數據是去年服貿簽署後,馬英九在將官授勳場合說政府要準備近千億來補助服貿受害產業。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可能都會誤認為服貿對台灣的經濟效益可能超過千億。但依據評估,服貿最多也不過每年增加我們的GDP 1.3億美元,約就是約四十億台幣。而政府從這些的增加的GDP所能增加的稅收也不過約六億多台幣(假設是17%的營業稅)。
換句話說政府準備要付出一千億,以便每年增加約六億的稅收!這一千億是要付給誰?錢又從那來?俗話說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我實在是無法理解政府的這種算盤。
若有人對這些數據有更好解釋,歡迎告訴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on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